現在,如果你去跟百度的人聊天或者訪談,問:百度現在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基本想法與動作是什么?——你們既不跟其他互聯網廠商搶著做手機,也沒有微信這樣的產品。

  他們的回答是一致的:我們覺得,重要的是“云”。

  李彥宏已經把公司上下對移動的想法統(tǒng)一到這個大方向上去,并在全力投入。

  《商業(yè)價值》近的報道將百度的“云戰(zhàn)略”做了如下的解釋:百度云戰(zhàn)略說到底是將以前只提供給自身產品的基礎能力向外輸出,變成各種開發(fā)者所能夠擁有的能力。在這一戰(zhàn)略下,不管是傳統(tǒng)互聯網的站長,還是移動互聯網中的開發(fā)者,百度自己搭建體系中的Web App開發(fā)者,甚至調用百度API等方式深度集成百度服務的終端廠商,統(tǒng)一被百度看做開發(fā)者,而百度要做的則是應對不同的開發(fā)者,用佳的方式將自己的基礎能力輸出給他們。

  百度移動云事業(yè)部總經理李明遠說,“我們過去還是圍繞已有產品做無線化,而現在則是以百度云為中心,以開發(fā)者需求和開放平臺為手段,切入的方式發(fā)生了變化。”

  這篇報道有價值的地方,不是闡述了百度在“云”上的想法與做法,更分析了百度做“云”面臨的幾點挑戰(zhàn)。

  對百度而言,重回B2B,做云、做平臺,是一條穩(wěn)健同時又頗具想象力的路,可是這條路仍然有3個挑戰(zhàn)。

  挑戰(zhàn)1

  首先,百度必須要快速補齊自己“云戰(zhàn)略”大局中的短板,不然恐怕會有“漏氣”的危險。短板之一是相對百度的基礎而言,應用分發(fā)能力仍然不足,需要用更強有力的方式來獲取流向應用的流量,并以此作為移動戰(zhàn)略中的破局點。

  而短板之二,則是在一切皆可數據化并用算法解決的百度發(fā)展道路中,百度將用戶視為流量,但并沒有形成自己有力的賬戶體系。Google利用Gmail、Google Docs直至Android系統(tǒng),解決了Google ID的問題,可是對大多數中國用戶而言,上百度只是為了搜索,除非想要在百度知道和百度貼吧里深入活動,否則根本不會想到去百度注冊和使用賬號。在強調個性化的移動互聯網世界,僅有流量而沒有用戶,將會使得百度平臺的吸引力打上折扣。百度需要以PCS或別的產品作為突破口,起碼做到能對每個用戶打上標識,并在短時間內讓用戶對“百度ID”有所概念。這將是百度移動戰(zhàn)略能走多快的決定性因素。

  挑戰(zhàn)2

  其次,傳統(tǒng)互聯網是有疆域的,在過去與Google的競爭中,百度能以“百度更懂中文”作為制勝法寶,是因為不管是網站、網站之上的內容,還是潛藏在用戶搜索行為背后的語意分析,都是在中國市場,基于中文背景。百度在成功和壯大的過程中,對中國的開發(fā)者影響巨大。

  可是,移動互聯網的疆域概念正在被淡化,在很多人經常使用的移動應用、經常娛樂的移動游戲中,大部分是國外開發(fā)者的產品,百度對他們的影響力有限,他們也不可能與百度云平臺進行特別深入的對接。與此同時,國內很多的移動開發(fā)者,實際上只將中國市場視為可選項之一,甚至有一些會只針對國外市場進行開發(fā)。百度的很多服務或說很多“誘惑”,對他們來說也并不重要。

  過去10年,全球互聯網市場是“美國的全球市場,中國的中國市場”,可在未來10年,由新一批開發(fā)者所引領的“美國和中國的全球市場”或將到來。沿著百度現在的路線往前走,可能不到10年,百度將和Google在全球舞臺展開底層的再一次戰(zhàn)爭,而這一次的對手更有亞馬遜等實力強勁的公司。如何在現在的時間點,抓住海外開發(fā)者“入華”和國內開發(fā)者“出海”的機會,讓自己快速成長,釋放出超越國界的影響力,是百度面對的更大挑戰(zhàn)。

  挑戰(zhàn)3

  第三個挑戰(zhàn),則在于百度自身。雖然在回到B2B2C的脈絡中后,百度的基礎能力仍然傳承,可是對整個百度公司而言,B2C的服務和B2B的服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,“站在用戶角度思考”和“站在開發(fā)者角度思考”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度。

  不管是在百度世界的提案中出現“移動框”,還是在應用分發(fā)中出現的“頭部太強、尾部太弱”的反思,實際上仍然是從終用戶出發(fā)的思路。李彥宏很清楚百度將要走向何方,可要讓百度忽然間“只對開發(fā)者說話”,還需要反復的磨合,甚至百度整體公司文化有所轉變。